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 輯錄 (清)孔廣陶 校註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敘錄
校訂姓氏
凡例
卷第一 帝王部一
卷第二 帝王部二
卷第三 帝王部三
卷第四 帝王部四
卷第五 帝王部五
卷第六 帝王部六
卷第七 帝王部七
卷第八 帝王部八
卷第九 帝王部九
卷第十 帝王部十
卷第十一 帝王部十一
卷第十二 帝王部十二
卷第十三 帝王部十三
卷第十四 帝王部十四
卷第十五 帝王部十五
卷第十六 帝王部十六
卷第十七 帝王部十七
卷第十八 帝王部十八
卷第十九 帝王部十九
卷第二十 帝王部二十
卷第二十一 帝王部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帝王部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后妃部一
卷第二十四 后妃部二
卷第二十五 后妃部三
卷第二十六 后妃部三
卷第二十七 政術部一
卷第二十八 政術部二
卷第二十九 政術部三
卷第三十 政術部四
卷第三十一 政術部五
卷第三十二 政術部六
卷第三十三 政術部七
卷第三十四 政術部八
卷第三十五 政術部九
卷第三十六 政術部十
卷第三十七 政術部十一
卷第三十八 政術部十二
卷第三十九 政術部十三
卷第四十 政術部十四
卷第四十一 政術部十五
卷第四十二 政術部十六
卷第四十三 刑法部上
卷第四十四 刑法部中
卷第四十五 刑法部下
卷第四十六 封爵部上
卷第四十七 封爵部中
卷第四十八 封爵部下
卷第四十九 設官部一
卷第五十 設官部二
卷第五十一 設官部三
卷第五十二 設官部四
卷第五十三 設官部五
卷第五十四 設官部六
卷第五十五 設官部七
卷第五十六 設官部八
卷第五十七 設官部九
卷第五十八 設官部十
卷第五十九 設官部十一
卷第六十 設官部十二
卷第六十一 設官部十三
卷第六十二 設官部十四
卷第六十三 設官部十五
卷第六十四 設官部十六
卷第六十五 設官部十七
卷第六十六 設官部十八
卷第六十七 設官部十九
卷第六十八 設官部二十
卷第六十九 設官部二十一
卷第七十 設官部二十二
卷第七十一 設官部二十三
卷第七十二 設官部二十四
卷第七十三 設官部二十五
卷第七十四 設官部二十六
卷第七十五 設官部二十七
卷第七十六 設官部二十八
卷第七十七 設官部二十九
卷第七十八 設官部三十
卷第七十九 設官部三十一
卷第八十 禮儀部一
卷第八十一 禮儀部二
卷第八十二 禮儀部三
卷第八十三 禮儀部四
卷第八十四 禮儀部五
卷第八十五 禮儀部六
卷第八十六 禮儀部七
卷第八十七 禮儀部八
卷第八十八 禮儀部九
卷第八十九 禮儀部十
卷第九十 禮儀部十一
卷第九十一 禮儀部十二
卷第九十二 禮儀部十三
卷第九十三 禮儀部十四
卷第九十四 禮儀部十五
卷第九十五 藝文部一
卷第九十六 藝文部二
卷第九十七 藝文部三
卷第九十八 藝文部四
卷第九十九 藝文部五
卷第一百 藝文部六
卷第一百一 藝文部七
卷第一百二 藝文部八
卷第一百三 藝文部九
卷第一百四 藝文部十
卷第一百五 樂部一
卷第一百六 樂部二
卷第一百七 樂部三
卷第一百八 樂部四
卷第一百九 樂部五
卷第一百一十 樂部六
卷第一百一十一 樂部七
卷第一百一十二 樂部八
卷第一百一十三 武功部一
卷第一百一十四 武功部二
卷第一百一十五 武功部三
卷第一百一十六 武功部四
卷第一百一十七 武功部五
卷第一百一十八 武功部六
卷第一百一十九 武功部七
卷第一百二十 武功部八
卷第一百二十一 武功部九
卷第一百二十二 武功部十
卷第一百二十三 武功部十一
卷第一百二十四 武功部十二
卷第一百二十五 武功部十三
卷第一百二十六 武功部十四
卷第一百二十七 衣冠部上
卷第一百二十八 衣冠部中
卷第一百二十九 衣冠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 儀飾部上
卷第一百三十一 儀飾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二 服飾部一
卷第一百三十三 服飾部二
卷第一百三十四 服飾部三
卷第一百三十五 服飾部四
卷第一百三十六 服飾部五
卷第一百三十七 舟部上
卷第一百三十八 舟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九 車部上
卷第一百四十 車部中
卷第一百四十一 車部下
卷第一百四十二 酒食部一
卷第一百四十三 酒食部二
卷第一百四十四 酒食部三
卷第一百四十五 酒食部四
卷第一百四十六 酒食部五
卷第一百四十七 酒食部六
卷第一百四十八 酒食部七
卷第一百四十九 天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 天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一 天部三
卷第一百五十二 天部四
卷第一百五十三 歲時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四 歲時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五 歲時部三
卷第一百五十六 歲時部四
卷第一百五十七 地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八 地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九 地部三
卷第一百六十 地部四
後跋
●序一
影印《北堂書鈔》序
周心慧
類書之作,始於三國魏文帝敕劉劭、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魏、晉之後,歷代王朝取其分門排比,便於檢閱的優點,屢屢組織人力、物力、搜檢政府藏書,輯成鴻篇巨制,但時及今日,多已佚先無存了。在尚能見到的幾部大型類書中,唐虞世南輯錄的《北堂書鈔》,素以成書較早,收錄資料亦較為宏富著稱於世。並與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白居易輯、宋人孔傳續輯的《白氏六帖》、徐堅等撰集的《初學記〉,合稱為唐代的『四大類書』。
虞世南(公元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時與兄虞世基從學於顧野王,有文名;善書,師沙門智永,妙得其體,與歐陽詢齊名,世稱『歐虞』。南北朝時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陳亡入隋,官秘書郎,十年不遷。煬帝於江都被弒後,一度陷於竇建德,後歸唐,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與太宗論治要,敢于規諫,太宗嘉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兼具。卒謚文懿。新、舊唐書有傳。
《北堂書鈔》為虞世南在隋秘書郎任上所編。所謂北堂,指隋秘書省的後堂。唐劉禹錫《嘉言錄》敘其事曰:『虞公之為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為文用者,號為《北堂書鈔》。今北堂猶存,而《書鈔》盛行于世』。其編輯此書,蓋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時採錄參考資料所用。隋煬帝拒諫飾非,虞世南官卑職小,無所用事,故藉摘抄圖書以自娛,而竟成此不朽之巨制。
《北堂書鈔》的版本流傳,頗為複雜。《唐史·藝文志》著錄此書為一百七十三卷,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與之同;《中興館閣書目》與《宋史·藝文志》則皆作一百六十卷。兩相比較,似此書傳之於宋時,已非全帙。宋王應麟《玉海》載:『二館舊缺《書鈔》,惟越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手詔褒美』。說明在宋代,這部書已極為罕見。
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所錄《北堂書鈔》,為內府所藏明常熟陳禹謨校刊本。陳氏對此書大加刪改增補,纂入唐貞觀之后及五代十國雜著,盡失原貌。清錢曾《讀書敏求記》云:『世行《北堂書鈔》,攙亂增改,無從訂正』,所指即陳本。並言自嘉禾收藏家處見原本,翻閱之下令人心目朗然。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亦指陳本之誣,稱曾見《大唐類要》一百六十卷,反復觀之,即《北堂書鈔》。明人好竄改古書,以己意刪改增補,為世所譏,陳氏故不能免俗。而錢、朱二人所言嘉禾本與《大唐類要》本,今亦不復見。明人俞安期稱看到一個舊抄本,纂入《唐類函》內容,亦多訛誤。
本次據以影印的本子,為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影宋刊本。此本先是清代學者孫星衍得影宋本,約嚴可均、王引之等分別校訂,但有數十卷未校完。後南海孔廣陶又約林國賡、孔昭熙、傅以禮等續校成書,鏤版梓行,陳禹謨妄改之處,多加以更正,使本書大體復其舊貌。故這個本子雖然在刻印年代上晚於陳本,卻被公認為傳之於今世的最好的本子。
《北堂書鈔》的體例為先立類,類下摘引字句作標題,標題之下徵引古籍。如:征役十二『以役國事』條下載:『《周禮·族師》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以役國事』。征引資料重在溯源,敘述還是很清楚的。
《北堂書鈔》全書分為帝王、后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類。立類略顯蕪雜,引文亦有斷章取義、首尾不連貫處,徵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處的。但由於在現存類書中,此書成書很早,輯錄資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當一部分本子今已不傳,故其文獻價值頗高,尤其在輯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視。現學苑出版社影印此書,應該說是一件有裨學界、嘉惠士林的善舉。
此書卷帙浩繁,原書線裝二十四冊,三千餘頁,翻檢查找皆不便。此次影印,除原本序、敘錄、凡例、目錄以及每卷首頁一仍原大,以利檢索外,餘皆按原書縮印,分裝成兩巨冊出版,即節省了篇幅,又方便使用、收藏,亦為整理、影刊古籍以為今用之所宜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 於北京
北堂書鈔,通常被認為是一部唐代的類書,這大概是受編者虞世南以仕唐時較著的影響。其實他鈔纂本書,早在仕隋任祕書郎時已經完成。北堂,就是當時的祕書省後堂。隋書經籍志裏未著撰人的「書鈔一百七十四卷」乙條,可能就指這部書。不過到了舊、新唐書對它的著錄已是一百七十三卷本;逮及北宋,本書已成為罕覯的珍籍。爾後輾轉遞鈔,下迄今日,較能通見的傳本,僅有兩種一百六十卷本,一是明萬曆二十八年(西元一六○○年)的海虞陳禹謨刊本。一是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的南海孔廣陶刊本。前本由於攙亂增改太多,飽受後世學者藏家的譏評,後本則準照孫星衍、嚴可均等名家原校的影鈔本校刻增註,尋本溯源,體例嚴謹,當然優於前本,所以它的景本也一直在坊間流通。如果根據孔氏校本而言,此書內容共分帝王、后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部內又各分細類,全書計八百五十二類,每類之中先摘錄字句用大字排列,下加雙行小字註出引用書名或原文,使原書保存的舊籍,清楚呈現,便利研究,自不待言。不過,如拿以和宋人郡齋讀書後志裏記載的「分八十部八百一類」數字相較,恐怕仍與虞氏原書內容有一段距離,因此運用本書,尤應審慎。(閻琴南)
北堂书钞
一百六十卷(内府藏本)
唐虞世南撰。世南字伯施,馀姚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宏文馆学士。谥文懿。事迹具《唐书·本传》。北堂者,秘书省之後堂。此书盖世南在隋为秘书郎时所作。刘禹锡《嘉话录》曰,虞公之为秘书,於《省後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於世云云。是其事也。分八十卷,八百一类。《唐志》作一百七十三卷,晁公武《读书志》因之。《中兴书目》作一百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因之。今本卷帙与《中兴书目》同。其地部至泥沙石而毕,度非完帙,岂原书在宋已有亡佚耶?王应麟《玉海》云,二馆旧阙书钞,惟赵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手诏褒美。盖已甚珍其书矣。此本为明万历间常熟陈禹谟所校刻,钱曾《读书敏求记》云,世行《北堂书钞》,搀乱增改,无从订正。向闻嘉禾收藏家有原本,寻访十馀年而始得。繙阅之,令人心目朗然。米彝尊《曝书亭集》亦称,曾见《大唐类要》百六十卷,反覆观之,即虞氏《北堂书钞》。今世所行者出陈禹谟删补。至以贞观後事及五代十五国之书杂入其中。尽失其旧,《类要》大略出於原书,世未易得云云。盖明人好增删古书,逞臆私改,其庸妄无识,诚有如钱、朱二氏所讥。然今嘉禾旧本及《大唐类要》均已不可得见,独禹谟此本独存。其增加各条,幸皆注明补字,犹有踪迹可寻。存什一於千百,亦未始非唐人旧籍所藉以留贻者也。惟其所改所,删遂竟不可考,是则刊刻之功不赎其窜乱之过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孔广陶(一八三二---一八九0)广东南海罗格人,孔子七十代孙,曾任刑部郎中,精鉴藏书画,为广东近代著名藏书和刻书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其楼名为“岳雪楼”。所藏之书多为精品,刻书有《岳雪楼鉴真法帖》、《北堂书钞》、《古香斋袖珍》等。著有《孔氏岳雪楼书画记》,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成书。
孔广陶
孔广陶,清藏书家。字鸿昌,号少唐,别称少唐居士。广东南海人。孔子第七十代孙。早年经商,以经营盐业致富。嗜书,以巨资购书。建藏书楼有“岳雪楼”,藏书之富,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后家资中落。大部分藏书被康有为所购。精于鉴赏字画。编有《孔氏岳雪楼书画录》,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成书,由陈其镛作序。
藏书之家:孔广陶与岳雪楼
南方网讯 近代版本目录学者伦明(东莞人)先生引述张之洞的话阐发而说:“张文襄作《劝刻书说》言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但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云云。吾粤若伍(崇曜)潘(仕成)二氏及少唐,并足当之矣。”
这里的“少唐”指的就是孔广陶(1832-1890),字弘昌,号少唐,南海南庄罗格人,据称为孔子七十代孙。以盐业起家,富收藏,喜刻名籍。光绪年间,广州藏书名家有“城南孔、城北方”之说:“城南孔”就是在城南太平沙建有“岳雪楼”的孔广陶,“城北方”指的是寓城北狮子桥聚龙里的广东道员巴陵方柳桥,两人藏书之盛,一时孔方并称。后来,孔广陶“岳雪楼”还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孔广陶在岳雪楼的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所藏之书,以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为特色,宋元精椠,皆极插架丰富。其编有《三十三万卷书堂目录》,但所收者均属通常阅览之书,其善本应未列入。藏书之外,孔氏尤好雕刻出版古籍,延聘曾任学海堂学长、广雅书局分校的番禺林国赓代为编校,所刻精良之书主要有:《岳雪楼鉴真法帖》、《北堂书抄》(唐代类书)160卷,合孙星衍、王引之、钱既勤、严可均、王石华诸家校勘,由周季贶所藏原本影录而来,精细详密,堪称佳本,是书最有功艺林;此外,还刻成《古香斋袖珍》10种。由于孔广陶喜欢收藏古钱币,曾将所藏拓成《泉谱》自赏,随后编有《清淑轩钱谱》,叙述详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清政府盐法改制,易商为官办,孔家由此中落,藏书渐次散出。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开办时,罗振玉偕日人滕田封八到粤,“岳雪楼”精本首被其选择售往东瀛;其后陆续散出的,广东按察使蒋式芬、提学使沈曾桐,按察使王秉恩均有搜采;继之,上海、北平书贾辇载而去,菁华渐尽。民国后,所剩书籍尽归康有为“万木草堂”,其中最巨者为殿本《古今图书集成》,据说本是孔广陶斥巨资买通宫中太监秘运出来。
孔广陶次子孔昭鋆,字季修,光绪年举人,在岳雪楼藏书未散出时,先取宋、元精良刻本,建有南国别业,名“烟浒楼”藏之。由于其时整个孔家大势已去,孔昭鋆的家业亦迅速败落,事归空幻。孔昭鋆郁郁而终后,烟浒楼易主。昔日书香觞咏之地,遂为即今之南园酒家。
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 輯錄 (清)孔廣陶 校註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敘錄
校訂姓氏
凡例
卷第一 帝王部一
卷第二 帝王部二
卷第三 帝王部三
卷第四 帝王部四
卷第五 帝王部五
卷第六 帝王部六
卷第七 帝王部七
卷第八 帝王部八
卷第九 帝王部九
卷第十 帝王部十
卷第十一 帝王部十一
卷第十二 帝王部十二
卷第十三 帝王部十三
卷第十四 帝王部十四
卷第十五 帝王部十五
卷第十六 帝王部十六
卷第十七 帝王部十七
卷第十八 帝王部十八
卷第十九 帝王部十九
卷第二十 帝王部二十
卷第二十一 帝王部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帝王部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后妃部一
卷第二十四 后妃部二
卷第二十五 后妃部三
卷第二十六 后妃部三
卷第二十七 政術部一
卷第二十八 政術部二
卷第二十九 政術部三
卷第三十 政術部四
卷第三十一 政術部五
卷第三十二 政術部六
卷第三十三 政術部七
卷第三十四 政術部八
卷第三十五 政術部九
卷第三十六 政術部十
卷第三十七 政術部十一
卷第三十八 政術部十二
卷第三十九 政術部十三
卷第四十 政術部十四
卷第四十一 政術部十五
卷第四十二 政術部十六
卷第四十三 刑法部上
卷第四十四 刑法部中
卷第四十五 刑法部下
卷第四十六 封爵部上
卷第四十七 封爵部中
卷第四十八 封爵部下
卷第四十九 設官部一
卷第五十 設官部二
卷第五十一 設官部三
卷第五十二 設官部四
卷第五十三 設官部五
卷第五十四 設官部六
卷第五十五 設官部七
卷第五十六 設官部八
卷第五十七 設官部九
卷第五十八 設官部十
卷第五十九 設官部十一
卷第六十 設官部十二
卷第六十一 設官部十三
卷第六十二 設官部十四
卷第六十三 設官部十五
卷第六十四 設官部十六
卷第六十五 設官部十七
卷第六十六 設官部十八
卷第六十七 設官部十九
卷第六十八 設官部二十
卷第六十九 設官部二十一
卷第七十 設官部二十二
卷第七十一 設官部二十三
卷第七十二 設官部二十四
卷第七十三 設官部二十五
卷第七十四 設官部二十六
卷第七十五 設官部二十七
卷第七十六 設官部二十八
卷第七十七 設官部二十九
卷第七十八 設官部三十
卷第七十九 設官部三十一
卷第八十 禮儀部一
卷第八十一 禮儀部二
卷第八十二 禮儀部三
卷第八十三 禮儀部四
卷第八十四 禮儀部五
卷第八十五 禮儀部六
卷第八十六 禮儀部七
卷第八十七 禮儀部八
卷第八十八 禮儀部九
卷第八十九 禮儀部十
卷第九十 禮儀部十一
卷第九十一 禮儀部十二
卷第九十二 禮儀部十三
卷第九十三 禮儀部十四
卷第九十四 禮儀部十五
卷第九十五 藝文部一
卷第九十六 藝文部二
卷第九十七 藝文部三
卷第九十八 藝文部四
卷第九十九 藝文部五
卷第一百 藝文部六
卷第一百一 藝文部七
卷第一百二 藝文部八
卷第一百三 藝文部九
卷第一百四 藝文部十
卷第一百五 樂部一
卷第一百六 樂部二
卷第一百七 樂部三
卷第一百八 樂部四
卷第一百九 樂部五
卷第一百一十 樂部六
卷第一百一十一 樂部七
卷第一百一十二 樂部八
卷第一百一十三 武功部一
卷第一百一十四 武功部二
卷第一百一十五 武功部三
卷第一百一十六 武功部四
卷第一百一十七 武功部五
卷第一百一十八 武功部六
卷第一百一十九 武功部七
卷第一百二十 武功部八
卷第一百二十一 武功部九
卷第一百二十二 武功部十
卷第一百二十三 武功部十一
卷第一百二十四 武功部十二
卷第一百二十五 武功部十三
卷第一百二十六 武功部十四
卷第一百二十七 衣冠部上
卷第一百二十八 衣冠部中
卷第一百二十九 衣冠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 儀飾部上
卷第一百三十一 儀飾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二 服飾部一
卷第一百三十三 服飾部二
卷第一百三十四 服飾部三
卷第一百三十五 服飾部四
卷第一百三十六 服飾部五
卷第一百三十七 舟部上
卷第一百三十八 舟部下
卷第一百三十九 車部上
卷第一百四十 車部中
卷第一百四十一 車部下
卷第一百四十二 酒食部一
卷第一百四十三 酒食部二
卷第一百四十四 酒食部三
卷第一百四十五 酒食部四
卷第一百四十六 酒食部五
卷第一百四十七 酒食部六
卷第一百四十八 酒食部七
卷第一百四十九 天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 天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一 天部三
卷第一百五十二 天部四
卷第一百五十三 歲時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四 歲時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五 歲時部三
卷第一百五十六 歲時部四
卷第一百五十七 地部一
卷第一百五十八 地部二
卷第一百五十九 地部三
卷第一百六十 地部四
後跋
●序一
影印《北堂書鈔》序
周心慧
類書之作,始於三國魏文帝敕劉劭、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魏、晉之後,歷代王朝取其分門排比,便於檢閱的優點,屢屢組織人力、物力、搜檢政府藏書,輯成鴻篇巨制,但時及今日,多已佚先無存了。在尚能見到的幾部大型類書中,唐虞世南輯錄的《北堂書鈔》,素以成書較早,收錄資料亦較為宏富著稱於世。並與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白居易輯、宋人孔傳續輯的《白氏六帖》、徐堅等撰集的《初學記〉,合稱為唐代的『四大類書』。
虞世南(公元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時與兄虞世基從學於顧野王,有文名;善書,師沙門智永,妙得其體,與歐陽詢齊名,世稱『歐虞』。南北朝時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陳亡入隋,官秘書郎,十年不遷。煬帝於江都被弒後,一度陷於竇建德,後歸唐,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與太宗論治要,敢于規諫,太宗嘉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兼具。卒謚文懿。新、舊唐書有傳。
《北堂書鈔》為虞世南在隋秘書郎任上所編。所謂北堂,指隋秘書省的後堂。唐劉禹錫《嘉言錄》敘其事曰:『虞公之為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為文用者,號為《北堂書鈔》。今北堂猶存,而《書鈔》盛行于世』。其編輯此書,蓋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時採錄參考資料所用。隋煬帝拒諫飾非,虞世南官卑職小,無所用事,故藉摘抄圖書以自娛,而竟成此不朽之巨制。
《北堂書鈔》的版本流傳,頗為複雜。《唐史·藝文志》著錄此書為一百七十三卷,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與之同;《中興館閣書目》與《宋史·藝文志》則皆作一百六十卷。兩相比較,似此書傳之於宋時,已非全帙。宋王應麟《玉海》載:『二館舊缺《書鈔》,惟越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手詔褒美』。說明在宋代,這部書已極為罕見。
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所錄《北堂書鈔》,為內府所藏明常熟陳禹謨校刊本。陳氏對此書大加刪改增補,纂入唐貞觀之后及五代十國雜著,盡失原貌。清錢曾《讀書敏求記》云:『世行《北堂書鈔》,攙亂增改,無從訂正』,所指即陳本。並言自嘉禾收藏家處見原本,翻閱之下令人心目朗然。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亦指陳本之誣,稱曾見《大唐類要》一百六十卷,反復觀之,即《北堂書鈔》。明人好竄改古書,以己意刪改增補,為世所譏,陳氏故不能免俗。而錢、朱二人所言嘉禾本與《大唐類要》本,今亦不復見。明人俞安期稱看到一個舊抄本,纂入《唐類函》內容,亦多訛誤。
本次據以影印的本子,為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影宋刊本。此本先是清代學者孫星衍得影宋本,約嚴可均、王引之等分別校訂,但有數十卷未校完。後南海孔廣陶又約林國賡、孔昭熙、傅以禮等續校成書,鏤版梓行,陳禹謨妄改之處,多加以更正,使本書大體復其舊貌。故這個本子雖然在刻印年代上晚於陳本,卻被公認為傳之於今世的最好的本子。
《北堂書鈔》的體例為先立類,類下摘引字句作標題,標題之下徵引古籍。如:征役十二『以役國事』條下載:『《周禮·族師》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以役國事』。征引資料重在溯源,敘述還是很清楚的。
《北堂書鈔》全書分為帝王、后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類。立類略顯蕪雜,引文亦有斷章取義、首尾不連貫處,徵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處的。但由於在現存類書中,此書成書很早,輯錄資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當一部分本子今已不傳,故其文獻價值頗高,尤其在輯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視。現學苑出版社影印此書,應該說是一件有裨學界、嘉惠士林的善舉。
此書卷帙浩繁,原書線裝二十四冊,三千餘頁,翻檢查找皆不便。此次影印,除原本序、敘錄、凡例、目錄以及每卷首頁一仍原大,以利檢索外,餘皆按原書縮印,分裝成兩巨冊出版,即節省了篇幅,又方便使用、收藏,亦為整理、影刊古籍以為今用之所宜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 於北京
●序二
北堂書鈔
文獻經籍考曰唐孔文館學士贈禮部尚書虞世南仕隋為祕書郎時鈔經史百家之事□葡用緬式百七十卷八百式類北堂者省之後堂世南成書之所也後又奉敘譔免園策十卷云 天台陶九成孫星衍觀於□門
●序二
北堂書鈔百六十卷明人影宋抄東理文學偽舛然是虞氏原書可寶也□此書成于隋代故隋志及舊唐志皆己著錄惟作一百七十三卷與□不同玉海引中□書目則云分一百六十門奏教松苻知□後人刊落之東玉海又稱之彼舊關性趙安仁眾多在真宗命內傳取之手詔褒美則白宋代已稱秘之以校今陳禹謨刊本之禹謬所稱是書來□□□□寫譌□幾不可讀者即是□牽舊京所引古書今或亡佚禹誤無從校正則無□或行書與今京不同別據俗京□充之所行涵承滯書索覲記之類又以今本易之陳本之深甚矣錢至稱嘉禾收藏眾名原書終印與京所由傳抄後人守之勿失□仍記
●序三
四庫書東收□□本但為陳禹謬本此書偽舛後乎校一過抄存□□彙以置 呈或募好事刊刻夥□寶□嘉□六年的月用白金 購乃於吳門為函日星仍又識在金陵五松書屋嘉慶七年正二月又為王石華兄乎校一過春幻後一日呈似紀于五松書屋同治乙丑正月周君季貺新□福州陳氏□此本叚觀一過戴望記
●序四
星詒昔讀嚴鐵翁漫稿知此本歸之福州陳氏庚申歲以府同知分發福建候補即留意訪求乃居會垣三年訊之故家舊族絕無知者癸亥九月來官郡武去福州幾千里意不復可訪求甚邑邑然未嘗一日忘也甲子秋中譚仲儀以書告有舊家陳氏富藏書求售者不可得知詒癖書宛轉達仲儀道意因觸舊事且以其姓合也圅致仲儀訪之固在初索價白金千五百兩錄副本亦須費一百四十兩書十往返仲儀盡力為道地乃以兼金七百成議於次年正月命力士彭辰魁徑賚以來於是遂為詒有榜所藏書之室曰書鈔閣以企之稍稍得暇當檢諸書正其訛誤清錄一本屬侍御兄進呈 祕閣完淵如先生志也乙丑三月廿六日星詒記
●序五
右明鈔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孫氏五松書屋致物孫氏暨高郵王氏臨海洪氏均嘗校勘卷一至卷二十六卷一百三十二至卷一百六十又經烏程嚴釚稿□丈覆校銕橋漫稿載有是書、後云陽湖孫淵如得書鈔原本卷首有雲章閣及紉佩齋收藏印不知何許人淵如作跋尾別紙夾置卷首其書中用丹筆改字者王石華也卷首用墨筆錄賜鬯類要跋者亦石華也書中校語用墨筆者余與洪筠軒也又稱淵如藏本後為何夢華元錫所得夢華棄世其子以售子秀水令陳振之振之閩人罷官本今入閩按孫跋及收藏兩舊印今書中具在惟類要跋失去陳六令名徵芝非振之嚴氏得之傳聞致音同字異同治乙丑六令之孫以是書出售祥符周季貺太守捐數百金得之予以孴輯傅子晉諸公敘囋及鶉觚中丞光祿各集屢從借觀留齋中先後幾及三載繙夗?巾循覽數過謹就所載先世雜著芟訂衍奪錄入傅氏家書餘祇點勘一二伊余腹笥單疏行勝又未能多携典籍不克通體審定完嚴氏未竟之業良用恧然嚴氏嘗謂書鈔原本孫氏而外當時江浙尚有四本今去嚴氏又三十餘年江淛均經兵火恐不免皆為昆明池下物已近時儲藏家如豐潤丁氏歸安陸氏亦各收得一本然均出後來傳寫且未經讐對譌脫尤夥則論書鈔于今日不能不推此為最初最善之本矣季貺其珍秘之尤願周氏子孫永寶之
光緒丁丑孟冬下浣大興傅以禮節子識
甲申初夏余為作緣此書已歸吳門蔣香生太守三十年中三易其主難聚易散古與今如、邱之貉學者以善讀為善藏可耳己丑花朝又筆
●序六
校刊北堂書鈔元本序
國家應運龍興樸學輩出傃自康熙而後逮於乾隆初年魁儒鉅公聯翩接踵號稱極盛故凡前代四部秘笈寔有裨益者靡□精校重梓畢力表彰其有久沒將湮介於顯晦絕續不盡關乎人事者似可恝然置之矣願今有書於此厥體類書耳而既古且傳大有稗於四部乃其書向本未成因之亦不臬見積函前明是我朝匪無讐校而校或未精匪無謀刊而刊或未盡故不特世無善來且無真本遂五代更六朝年歷千百□之然□一髮引千鈞若滅若沒此則天之猶未喪斯文而固不得謂可竟己於人事者也嗚呼豈偶然哉北堂書鈔者肇於隋顯於唐幾絕於宋羼亂於明居今日而欲求元書不可得矣徵褚舊聞大江南北尚有三二鈔存羣推錢遵五深朱竹垞東黃蕘圃得季滄葦本孫淵如得陶九成影宋本陽湖既得則招曰嚴鐵橋王文簡錢阮勤洪筠軒顧千里王石華諸名輩開館分校冀扶微學以故孫本益著無何由金陵入錢唐入閩中自孫氏歷□氏陳氏最後復抵周氏世遂相傳為千金□云廣陶謬荷門基 先太史請俸所遺夙沴手擇筆未出都登四嶽訪酉陽歸裝又載書十萬卷意仍未饜阮稔閩中陳氏家富秘表丞購之因并物色書鈔當是時陳欲以副床應予弗願也馮邈生鄭益之兩司馬先後為予郵?終八年無成抑知孫本亦早已入周黎台民光祿特節使閩則又為介傅節子太守以達於周昭許假元書二百日昂然寶表果航海南來於時辛已六月之既抵舍則大喜盥薇雒誦如獲異珍已乃鳩工影鈔之往又不敢輕假俗校輒自以舊鈔新影按行比勘細辨諸家舊校分五色筆錄之溯自借書迄還書無晨無夕屏絕人事月得四十五日通晝夜計之亡慮三百日幸然返趙僅乃必約其艱苦備嘗若此尋又獲觀黃蕘圃本知蹖駮寔甚益有幸此本之絕無僅有耳然此本雖□絕而當是時校閱兩過則憪然蓄志謀所以再校者匪伊朝夕矣何也其書前後悖盩并有三四讀不能曉者諸先喆閔其弗倫也或奮筆乙之楚失齊得共視世所傳陳抱中本逕庭幾何至豐豊束宋典與陶陰又其末焉者矣惟鐵橋援引賅洽文簡阮勤筠軒亦頗有依據數者尚似可觀益讐校之難也校近書易校古書難校完整書易校未成書難校現存書易校亡佚書難予雖謬欲再校然以諸先正之傳碩淵□尚弗能捄之於未亡之前而鄙人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豈曰易之頠終岪自揆再鼓餘勇先釐正百有餘事並補徧元引書目□恍然非輯佚無以辨存亡非分彙無以收散漫遂校輯並舉中間為欝攸幾奪海氛乍張又作輟者四易寒暑矣老友林揚伯先生雅材好傳館書堂者十年深所推猶居恒相切劘一字不苟而戌夏因優行貢於廷六兒昭熙□從由閣歸省後先南還出書共讀因再與□□護凡先生且欣然為邪許之助遂盡出魏晉口?人上古書舊床並唐宋類書善本迹年輯佚稿本不下千有餘種取資證左互相抄辨路杰昭望兩兒舉業暇亦併力??穸付惟熙兒旦夕還都深以未獲卒業為憾然以數月間師友父兄寔事求是奇共賞疑共析幾不知人生百年恢恢天壤何者更樂於此矣計歷二十有五月而書成昌黎云雖不無一二遺者焉固已得其十之七八矣呂呼予將願固不及此即永興當日留此殘表初意亦未必至此其至此豈非天哉天何在說有七永興信東時望大問詎書鈔不與藝文類聚並出一也宋真宗取諸趙安仁不詔二館養定官書而祗詔褒好古二也元季陶九成嗜古博洽得影鈔而親識之及避兵南村輟耕之暇雜編經史百氏而竟不及校誤之也明陳莊靖有充棟宇汗牛馬之蓄抱中何不讀父書竟隨意點竄至貽後世口實之也國朝四庫館開天下獻献書殆徧而此獨不得與聚珍之列至以抱中本著錄五也湯湖阮得嚴氏諸先生讐正刻資不繼梓僅數十卷令鐵橋惋惜欲絕六也周季貺號能蓄書雖文史溢几奈風塵鞅掌徒託空言七也總此七說豈朝千二百九十年後猶有天與好事若予師友父兄數人者爬梳??穸剔鈴摫兼呈幾還舊觀且拜梓之以待四庫將來之採□完鐵橋未竟之志□延虞永興千數百年幾亡未亡之緒嗚呼奇矣昔亭林頠子 垞朱子均□廣韻不已比諸斯文之未喪識者歎為特筆予謂以書鈔視廣韻未知奚如要其書阮有稗於四部印其傳寔有繫於斯文卒之□□終种物護持□有難巳於人事者此其中亦必有天焉則斷可識矣後之君子循通習傳或將有少稗寔用者其亦涼予今日蠠沒??穸補之苦衷也夫
光緒十有四年歲在戊子孟秋之初南海孔廣陶並書
●敘錄
隋書經籍志云書鈔一百七十四卷
舊唐書經籍志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
新唐書藝文志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
宋史藝文志云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宋王堯臣等編崇文總目云書鈔一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 【 據錢侗輯釋本】
宋王應麟玉海云隋志虞世南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崇文目同又中興書目一百六十卷虞世南於省後堂集羣書中可為文用者號北堂書鈔分一百六十門又云二館舊闕北堂書鈔惟趙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褎美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云北堂書鈔 【 無卷數】
宋晁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後志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唐虞世南撰世南仕隋為秘書郎時鈔經史百家之事以備用分八十部八百一類北堂者省之後堂世南鈔書之所也家一百二十卷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云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秘書監餘姚虞世南伯施撰其書成於隋世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晁氏曰唐虞世南撰世南仕隋為秘書郎時鈔經史百家之事以備用分八十部八百一類北堂者省之後堂世南鈔書之所也家一百二十卷
明焦竑輯國史經籍志云北堂書鈔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
明楊士奇編文淵閣書目云北堂書鈔一部七冊闕
明葉盛輯菉竹堂書目云北堂書鈔七冊
朱彝尊曝書亭集大唐類要跋云康熙己卯七月湖州書賈有以大唐類要百六十卷求售者反覆觀之即虞氏北堂書鈔也按新唐書志作一百七十三卷晁氏讀書後志同而宋志止百六十卷是編地部至泥沙石而畢度非完書今世所行者出常熟陳禹謨錫玄氏刪補至以貞觀後事及五代十國之書雜入其中盡失其舊閱之令人生恚儲書者多藏之而原書罕覯矣類要傳寫雖多訛舛然大畧出於原書未易得也
錢曾撰讀書敏求記云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今行北堂書鈔為吾鄉陳抱中先生所刻攙亂增改惜無從訂正聞嘉禾收藏家有原書蒐訪十餘年而始?繕寫精妙繙閱之心目朗然唐人類要大都為一己採用而作如白樸之類非若宋人取盈卷帙言??讕詆欺殊不足援據也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云陶九成古唐類苑一百六十卷抄本 【 按此書今歸士禮居】
嚴可均鐵橋漫稿書北堂書鈔原本後云右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明初寫本未經陳禹謨改竄道光五年三月錢唐朱竹庵世杰以重價購得之至九年七月三日竹庵以余嘗留意於此書也者遣書估持贈余與竹庵非素交不可徒受也償以原值類書大種自修文殿御覽新佚後以書鈔為最古其得本最難王伯厚云二館舊闕書鈔惟趙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手詔褎美是北宋己極罕覯明中葉時常熟陳莊靖瓚得胥鈔本其裔禹謨改補梓行明人習氣好作聰明變亂舊章是謂刻書而書亡康熙中錢遵王得本有跋謂繕寫精妙見讀書敏求記朱錫鬯得大唐類要有跋見曝書亭集季滄葦得古唐類範見延陵書目嘉慶初古唐類範為吳縣黃蕘圃所得散片兩包未曾裝冊余屢借觀卷首有季振宜印首尾有秀水朱氏潛采堂印每卷古唐類範四字俱挖補蓋類範即類要類要即書鈔書估作偽實是書鈔原本也今蕘圃藏書半歸汪厚齋汪即益美布商類範歸汪與否余未知之陽湖孫淵如得書鈔卷首有雲章閣及紉佩齋收藏印不知何許人也淵如作跋尾別紙夾置卷首其書中用丹筆改字者王石華也卷首用墨筆錄錫鬯類要跋者亦石華也書中校語用墨筆者余與洪均軒也己巳春吳山尊去官南不見是書求得副本余時寓淵如所倩二十人竭二十日力照寫付之聊且竣事錯誤增多道光乙酉春常熟張月霄得本甲乙至壬癸十鉅冊余未見之錢唐汪小米得本余亦未見今余得竹庵藏本其卷七有丹筆采余校語一條余校語在淵如藏本竹庵何因?見淵如棄世金陵祠屋藏書聞頗散失蓋其本展轉入錢唐矣欲訪竹庵問之然亦何必問之淵如嘗語余云物聚必散得古書畫不過加收藏名印而已此達觀之言也統計千年來書鈔在若存若亡之際就余聞見江浙間實有五本蕘圃一淵如一月霄一小米一余一後之有心人據余言而蒐訪之不至斷種書鈔譔於隋時故隋志已著錄作一百七十四卷唐志作一百七十三卷晁公武讀書志同中興書目及宋志竝一百六十卷與今本同蓋殘闕矣今本起帝王部帝王總載類迄地部石類凡十九部八百五十二類而公武云八十部八百一類又云家本百二十卷牴牾如此因知宋世絕無善本故未能刻板以至前明偶存寫本刪割羼??戉脫譌傎倒篇尠完章章尠完句世間難校之書此為第一嘉慶中淵如約王伯申略校伯申約錢既勤同校僅二十許葉而輟業胡硯農助刻資二百金云將續寄四百金淵如屬余校刻余竭八九月之力校刻卷百三十二起至卷百六十止硯農刻貲杳不續寄余遂輟業是時漢魏晉佚書輯本及章鳳枝佚書輯本彙聚淵如所者不下七八百種假余兩年之力庶可藏事而限於資斧未獲竣功今余老且病諸輯本皆不在手難復為力雖得竹庵藏本徒庋高閣館蠹魚耳沈思往事為之太息鐵橋散人嚴可均書於武林之廣潤寺時?此本之三日也
又云此本目錄前有宋湘芷灣名號兩印卷百六十尾有宋湘印芷灣嘉應州人嘉慶己未進士卒官郡守癸亥春與余遇於廣州不知何處何時得此本而復失之展轉至常熟落書估顧榮昌手而售於竹庵以歸於余二三十年間三易主矣余書屢聚屢散每冊鈐余名印後之視余猶余之視芷灣也可均又書
又云是年九月余在睦州有武林書估以書鈔新寫本來求售者閱之字畫端正誤處皆空白是慣家鈔本也其卷七亦采余校語益知淵如藏本必在錢唐因問云此新寫本出誰家也書估答甚支梧越五年余復寓廣潤寺書估始吐其實淵如藏本早為何夢華元錫所得夢華棄世其子貧困去冬以售於秀水令陳振之振之閩人罷官本今入閩其新寫本亦夢華家鈔也先售去道光十四年六月九日可均又書
又書汪小米所藏北堂書鈔原本後云余聞小米得原本書鈔八九年矣今夏六月十三日始索觀之紙潔字工有朱竹垞印蓋曝書亭藏本後為錢遵王所得者也讀書敏求記云聞嘉禾收藏家有原書蒐訪十餘年而始得繕寫精妙繙閱之心目朗然所謂嘉禾收藏家者即曝書亭也江浙有書鈔原本五余見其四繕寫精妙獨此本耳故知即遵王所得也曝書亭集有大唐類要跋其本收藏未久落書頁手改為古唐類範售於季滄葦嘉慶初黃蕘圃得之余屢借觀每卷古唐類範四字俱挖補因疑先為大唐類要亦是挖補其本胥鈔不及此精善道光甲午歲季夏可均 【 以上論原本】
明史藝文志云陳禹謨補注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王鴻緒明史稿藝文志云陳禹謨補注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甯波范氏天一閣書目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卷刊本唐虞世南撰
錢謙益輯絳雲樓書目云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世南原書久亡今所行乃後人偽造也
金星軺文瑞樓藏書目錄云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姚江虞世南輯
嚴可均鐵橋漫槀書陳禹謨刻本北堂書鈔後云世咸謂明中葉後刻書無善本是固然矣然未有肆行竄亂若陳刻書鈔之甚者也書鈔北宋時得本已難明代偶存胥鈔本訛謬脫落篇尠完章章尠完句然而甚誤之中往往有絕佳處所鈔之書皆三代漢魏迄於宋齊其最晚者沈約宋書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崔鴻十六國春秋魏收後魏書其詩賦頌則顏謝鮑為最晚陳隋隻字不鈔鈔者今世忘其本十蓋八九其存者亦流俗寫變殘闕誤譌不為典要故刻書鈔可略校不能統校陳乃何人臆改之臆刪之以他書易之甚且以貞觀後事及五代十國之書補之是惑易之疾亟當沐以蘭陽者也又有甚不可解者卷百三十九車總載類原本二百四十條陳僅用十七條卷百五十八穴類原本二百三十條陳僅用四十二條卷百六十石類原本百三十九條陳僅用三十三條竊疑陳所據原本視余所據原本闕訛尤甚不然陳雖失心病狂當不至此今陳刻亦漸稀罕收藏家率購以多金備四大類書之數余嘗任校刊之役未獲竣功恐原本終將斷種可惜也陳名禹謨字錫玄號抱中常熟人嘉慶乙亥歲冬十月嚴可均書於冶城山館 【 以上論陳本】
常熟瞿鏞銅劍樓藏書目錄云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云此永興在隋時官秘書郎所作今世行本即王厚齋所云趙安仁家之本錢遵王所云嘉禾收藏家有原書尋訪十餘年而始得者也舊藏愛曰廬張氏卷首有楝亭曹氏藏書朱記
●校訂姓氏
原校
分校
參訂
○原校
孫星衍 【 字伯淵一字淵如號季逑江蘇陽湖人乾隆丁未一甲二名進士官山東糧道】
嚴可均 【 字鐵橋浙江烏程人嘉慶 舉人官教諭】
王引之 【 字伯申江蘇高郵人嘉慶已未一甲三名進士官禮部尚書諡文簡】
錢東垣 【 字既勤江蘇嘉定人 舉人】
顧廣圻 【 字千里號澗蘩江蘇元和人附貢生】
洪頤煊 【 字筠軒浙江臨海人嘉慶辛酉拔貢生】
王 【 字石華】
○分校
林國賡 【 字履祥號楊伯番禺人光緒戊子舉人官八旗教習】
孔昭熙 【 字履和一字靜航號伯韶南海人同治癸酉舉人官戶部郎中山西清吏司行走】
孔昭杰 【 字保和號叔沅南海人官 郎中】
孔昭鋆 【 字允和號季修南海人光緒己丑舉人官 郎中】
○參訂
傅以禮 【 字節子順天大興人福建補用道署福州府知府】
張鼎華 【 字延秋番禺人光緒丁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記名御史】
林國贊 【 號明仲番禺人光緒己丑進士官刑部主事直隸清吏司行走】
王國瑞 【 號俊之番禺人同治癸酉舉人官福建順昌縣知縣】
羊城西湖街富文齋刻字
●凡例
一宋北堂書鈔何為校栞也所以考證陳俞而竟孫嚴諸先生志也書鈔特類書耳自修文御覽既佚遂首為隋以前古佚書存亡所繫孫嚴諸先生閔陳氏竄亂合力襄校未及觀成今得其原校底本事半功倍庶以還舊鈔面目訂陳俞得失即亡佚古書亦賴以存千百矣
一海虞陳心抑尚書 【 禹謨】 於萬厯庚子校栞書鈔為是書鋟版之權輿厥功偉甚獨其增刪太勇不免以今易古 【 凡四部書之現存者與本鈔輒異多是古本或是節引陳氏必改從今本動增數行多則十數行罕有仍本鈔之舊者】 以存改佚 【 凡四部書之亡佚者陳氏多改引他書如魏畧改魏志吳錄改吳志之類】 屢為昔人以□ 【 陳本之謬昔人但知此兩端耳其最甚者尤在改注文而不改書名如以范書改後漢八家仍冒稱八家以唐修晉書改晉十八家仍冒稱十八家凡若此類屬目皆是觀卷五十四太僕篇曹褎饘粥一條是以范書冒彪書姚魯偲不知此遂收入所輯續漢書卷一又卷九十一藉田篇王沐浴一條庶眾也一條風氣和一條皆是以國語韋注冒賈注汪小米不知此遂收入所撰三君注輯存卷一甚矣陳本之惑人也】 雖其每條之末尚有補與續補字樣然其刪落之處多無明文亦有全段增竄而不言補者又有全段與舊鈔同而亦稱補者則其例亂矣迹其自附案語多空一格又或寫未詳二字是亦未嘗無審慎之處若能全書如此而不改舊鈔面目則可無事再校矣今特稱曰陳本詳為剖別務期發明舊鈔而止
一東吳俞羨長布衣 【 安期】 於萬厯癸卯得舊寫書鈔因合藝文類聚初學記六帖通典歲華紀麗等書纂輯唐類函約後陳氏三年而成所錄書鈔凡己見數書者率加刪削然如穴篇則各書所無俞氏亦刪落一百二十餘事則不可解矣又輒將書鈔竄入各書中如地部石篇竄入類聚白帖者數十事他篇多倣此 【 其明言合併及參用者不在此例】 益謬矣其尤甚者每篇必亂舊鈔次第每事必改舊鈔標目今不悉校惟有勝陳本者有與陳本同誤者亦有陳不誤而愈誤者今分別著之又稱之曰俞本
一孫淵如觀察得本藏諸忠愍侯祠堂前有陶南村 【 宗儀】 分書一則實元季影宋鈔也並約諸家分校丹黃滿卷凡所校卷數淵如為卷八王石華為卷四十五王文簡為卷三洪筠軒為卷十七錢既勤為卷六嚴鐵橋為卷六十四顧千里亦有附校而尚未盈卷大抵石華多勘陳本淵如文簡筠軒既勤閒檢俞本或及原引之書惟鐵橋專考亡佚古籍用力勤而所得多然諸家或人校一卷或數人同校一卷每卷闕校仍多其全未經校者尚有六十九卷且所校亦媺惡錯出今分別標識稱嚴校孫校字樣惟王文簡王石華則別出之
一淵如此書先得嚴氏???其成自卷百三十二至百六十曾經寫刻見鐵橋漫稿及原影鈔總目上注出某卷寫某卷刻殆可互證尋因刻資匱而校竟中輟再則孫氏沒而書抑散出鐵橋且述且悼歎讀其書後一篇致足感也近人傳鈔四錄堂書目一卷又云校刻前廿六卷後廿九卷既鮮流傳無可印證今務循孫嚴舊規非曰繼淵如進呈之志或聊釋鐵橋斷種之憂云爾
一校勘之學 國朝為盛阮文達校十三經注疏多得古本故尤卓絕今書鈔厯代無栞本且無真本邇來海內流傳者如錢遵王朱竹垞季滄葦張月霄汪小米以及豐潤丁氏歸安陸氏常熟瞿氏各家所藏稱為最著然輾轉鈔錄罕有讐校初擬求朱本季本檢勘後以朱本不無竄亂 【 汪小米輯國語三君注四卷所引北堂書鈔即據朱竹垞曝書亭鈔本見卷一自注其饗醴注一條音官風土注一條皆言鈔本譌舛然孫本尚完好可讀由此知竹垞鈔本頗為書估竄目又黟汪南士輯七家後漢書所引北堂書鈔亦係據朱竹垞潛采堂本題曰大唐類要者也但如書鈔光祿劣篇引謝書楊賜一條大司農篇引謝書劉據一寫本遠在閩中異日得之當續補十條據此則朱竹垞藏本不如孫嚴校本遠甚矣】 季本則於光緒壬午比部留齋中數日以眎孫本譌舛殊甚今栞刻孫本仍仿孫嚴諸先生義例凡海內各本姑置勿論
一孫嚴七家舊校語及今同志新校語本擬別作校記附諸影鈔全書末嗣因卷帙頗繁異同亦多遂改附每條原注下以一圈別之使與影鈔不相攙亂圈外先列孫嚴諸先生語下接用今案二字凡七家舊校一字不敢掠美惟審知為轉寫訛誤而太過顯淺者或不必盡列出否則兩說竝存其七家所校或有未善竊下已意以別之
一南村本注內屢有謹案二字乃當時永興申解語或是校證語今悉仍其舊此外如卷六體仁篇注云童牛也一條卷百三表篇注云高堂隆集十二字誤注一條卷百四筆篇注云出魏志耳一條卷百二十一角篇注云此前篇事一條卷百三十六鏡篇注云又曰十二字不用在此一條及光彩流曜四字一條卷百四十五炙篇注論衡下復改三輔故事一條凡若此類又是南村以前舊校者之語其為三唐五代兩宋人筆未敢臆斷今悉仍之以完南村本之舊
一影鈔前三十卷強半無注又惣載三公車惣石穴諸篇皆大寫而無標目又或夾注中間每遇標目句間寫云云兩字又卷一百三十鼓吹篇別有附錄四條凡若此類陳俞本多為改易今務還影鈔舊觀
一影鈔中有一條誤分為二者有兩條誤合為一者有前後兩類轉寫時全類誤易又或類中混置一二者如確有的據悉仿嚴氏更正仍注明條下
一畧仿御覽卷首例編出書鈔所引書目除集部外約八百餘種每種採用千數百條至三二條不等今按種彙繕成冊然後檢勘其未經注出書名者遇古書印合輒錄書名篇目於條下其或互見數書者亦並著之仍不編入書目
一取校必陳隋以前四部之書現存者據古刻本亡佚者據精輯本二者俱無則據近年自輯佚書本其前人諸輯本非著出原引書名者如說郛古微書之類苟有他本可據即屏不錄其已著出原引書名者如玉函山房平津館之類仍謹勘所自出未敢遷就
一援引各種有原書具存而初校時先從類書轉引者均經檢閱原書一一覆勘以無關要旨不暇追改書名聊省筆墨申明其故庶後人免舍原書而從類書之疑
一古本既稀半賴輯佚經子集三部佚書近人輯刻殆遍惟佚史尚闕如聞淵如藏有章氏輯本但久經散佚故數年來約同人撰集積今已錄出八百餘種似比孫藏逾富顧書鈔中無可引勘者尚不少此則單文孤證專藉本鈔而傳雖有譌脫亦仍其舊
一影鈔引書有同類重見者有異類重見者其文之詳畧正可互勘是謂以書鈔校書鈔尤勝他書轉引
一南村後胥鈔本不足貴其又在南村前者惜無可考但為宋元人箸書所引北堂書鈔則為舊寫本無疑今考事文類聚引三事海錄碎事引二事翰苑新書引九事記纂淵海引三事合璧事類引四事楊伯喦輯六帖補引一事此皆宋人所見之書鈔也元泰定舊刻戰國策吳師道注引三事此又元人所見之書鈔也以校南村本若合符節吉光片羽彌見珍貴
一 國朝校勘家有徵引書鈔未改本者如孫淵如所輯續古文苑嚴鐵橋所輯全上古三代兩漢三國六朝文 【 今稱曰嚴輯全漢全晉等文或但稱嚴輯本嚴氏係據孫藏影鈔或閒有小異者葢參用武林所續得竹菴本】 王懷祖所撰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王文簡所撰經義述聞洪筠軒所撰讀書叢錄及所校管子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章逢之所輯古史考凡厥徵引皆用南村此本閒或改訂一二字最足資助此外如平津館所栞六輯六儀之類則開雕已在前及得影鈔追改無多又如玉函山房問經堂經訓堂守山閣讀騷樓諸書所引多據陳本其有異於陳而與舊鈔合者百不過一二然此係栞刻孫本鐵橋文簡筠軒皆同校書鈔者懷祖逢之亦嘗居五松書屋獲觀此本故兼採用其他葢無取焉 【 傅節子以禮所輯傅子及晉諸公敘讚鶉觚集中丞集光祿集五種凡引書鈔皆据孫本今亦採用】
一永興於大業中官秘書郎者十年正鈔書時也今書鈔自著撰名仍題曰秘書郎是其成書尚未入唐可知 【 題北堂者秘書省後堂也是亦未入唐之塙證邇來竹垞本題大唐類要滄葦本題古唐類範皆書估挖改耳】 故書鈔內忠作誠中作內作裏作間作次堅作牢作固作勞作至作剛或作永固廣作闊作大作博作開此皆避隋諱是原輯本之證也虎作□作府作武淵作深民作人世作世或作廿治作理顯作?之類此避唐諱又由唐初時傳鈔之證也朗作良??或作郎敬作欽作尊貞作真作正楨作槙讓作遜頊作項又敬匡怕徵皆缺筆此避宋諱又由北宋影鈔之證也及元季南村再從宋本影寫隱隱有跡可尋今悉仍其舊庶不失原鈔真面
一是刻版式悉仿影鈔原本其陶南村孫淵如嚴鐵橋諸先生序跋題名海內鑒藏印章或在卷端或識卷末今均從真蹟摹刊
一凡史志及諸家書目與前人專集論列書鈔者彙錄卷首以誌緣起其有採錄未盡者隨得隨補期免掛漏
一影宋書鈔少唐比部訪求於同治辛未借錄於光緒辛巳壬午以後復躬自檢校以輯佚未成時有作輟丙戌初秋始約余及二三同志屏絕人事晝夜搜討凡閱廿餘月而後告成回傃訪求迄蕆事十有八年矣總計書鈔二萬一千餘條校定一萬八千餘條其無可校者二千餘條以比孫嚴舊校十增七八異時考有所得擬撰續記附後是書草創甫定伯韶舍人適返京師未及卒業其檢校經子則叔沅任之檢校史集則季修任之至於全書之發凡起例訂誤輯殘則比部獨總其成然猶謙挹不自信復與海內通人郵書商搉因錄為參訂姓氏附焉甫藏事而比部又將從事於佚史以余始終其役特囑代舉其校刊之意備列卷端云
光緒戊子十月既望番禺林國賡謹誌